成都理工大学-资源平台及融合教学门户
项目客户及案例简介
本期介绍的资源平台项目服务于成都理工大学,是国家首批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目前该校的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现状中,没有充分把握新技术发展的契机,在资源生产、管理、应用的各个方面依旧沿用一些传统的路线,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。
鉴于这些问题,华栖云基于超高清矩阵流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,为成都理工大学打造融合教学门户,给师生提供了一站式服务,充分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“学生全生命周期”。同时对接线下317间教室,实现海量课堂资源的实时汇聚、管理,可用于开展混合式互动教学及课后极速回看;通过对接多个第三方平台,实现校内、校外的课程、资源、教学活动集中展现,应用于师生课前、课中、课后全环节。
建设内容
一、校本智能资源平台
资源自动汇聚
提供教学流接入及解析服务,实现教学流自动汇聚能力,支持300+间教室视频流统一接入。同时,实时完成对各种教学流信号的分析,可及时告警,覆盖断流、静音、信号不稳等多种异常情况。
内容智能识别
基于AI智能能力,自动识别教学视频的语音、文字、PPT,智能实时深度解构课堂,并结合OCR智能识别将ppt识别成文本,方便师生定位内容以及课后学习。
智能标签及检索
基于对音视频内容,对语音、文字的智能分析理解,形成讲义、字幕以及标签。点击标签可跳转至音视频文件中标签所对应的内容。提供资源教育属性信息,准确定位资源内容与类别,并支持以关键词、标签对资源进行高级深度检索。
资源智能制作
针对教育资源编辑制作场景,提供简单、便捷的教育资源编辑模式,通过页面的流程引导用户选择模板、编辑制作、管理资源及素材三个核心步骤,充分满足教师、学生及各级管理部门编辑制作教育资源的需求。
课程有效性识别
基于人脸识别技术、人声检测技术,构建以课程中画面、音频内容为主要依据,以教学场景中的特有内容(如ppt、板书、讲授行为、提问互动等)为辅助算法,根据探测结果综合形成课程有效性分析。智能识别多种无效课程视频,进行智能综合判定并返回有效置信度分析结果,辅助完成巡课督导工作。
二、智慧学习空间—“问渠学堂”
搭建统一教学门户入口,与学校现有的教学平台进行对接,实现从统一校本资源中心调取后各平台使用教学资源,打造自主可控教学门户平台,对接本地(智园)、云端(雨课堂、超星)教学平台,并收集平台学习数据用于统计分析,同时反向收集各教学平台的返回数据,用于教学研究和数据。
项目成果及价值
1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,持续积累优质校本资源
平台对接全校300+教室,课堂视频资源自动收录入库,并自动同步到授课教师的个人资源库中,便于教师二次编辑,此流程快速积累了大量的校本资源。同时通过平台充分将校内智慧教室资源、教师教学资源、各类活动资源、校外合作资源,包括名师的讲课、专业文献、教材教辅、课件等进行高效整合,同时实现永久保存,成为学校的战略资产。
2、推进校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互联互通
基于校级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,针对校内外各个学院、部门、合作机构等实现资源的快速联动,形成开放化格局,开拓教育资源共享体系,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传播,避免资源孤岛情况的产生。
3、赋能各类业务平台,拓展资源管理能力的外延服务
提供标准化服务接口,赋能学校各类业务平台,全面延伸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核处理能力,达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。建立统一门户的专业资源管理系统,满足院校级各专业学生学习、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。
项目优势及亮点
1、超前的视频流处理平台驱动的交互式教学平台
通过部署本地RTC服务,为师生提供毫秒级的时延体验。通过网络拥塞算法、带宽控制、冗余发送等策略实现网络情况差时的视频信号流畅传输。结合教学的实际场景,如讨论、研讨、汇报等场景设计课堂视频流包装效果,提供优于线下的体验。
2、“轻巧+专业”智能资源编辑
基于教师课件等制作场景,将AI智能工具等融入工具面板,提供便捷的应用模式,降低操作难度,让教师轻松完成资源制作。
3、多模态智能资源分析处理
基于资源智能化处理技术,通过课程有效性分析等能力识别无效资源、提升资源质量,同时实现灵活、智能的巡课督导。
该项目满足了成都理工大学各类教学资源的汇集、管理、检索、发布、学习和共享。通过该平台的建设,成都理工大学可以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,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,为师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。